重阳节||长饮同坤酒,常念故乡人2023-10-23
重阳节的起源
农历九月九日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——重阳节,又称“老人节”。因为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,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。
九九重阳,因为与“久久”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意,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,重阳佳节,寓意深远,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,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,咏菊花的诗词佳作。今天的重阳节,被赋予了新的含义。在1989年,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,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,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。
重阳节的习俗
登高
在古代,民间在重阳节这一日子里盛行登高的习俗,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“登高节”。这个风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。在唐代,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登高习俗的诗歌,其中以杜甫的七律《登高》最为著名。在登高的过程中,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,人们通常会选择攀登高山或高塔作为目标。
吃重阳糕
据历史文献记载,重阳糕又称为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其制作方法并无固定规则,相对较为灵活和随意。在农历九月九日早晨,人们会用片状的糕点覆盖在子女的头额上,同时口中念诵祝福的词句,期望子女事事顺利,这也是古人九月制作糕点的最初含义。对于注重礼仪的的人们来说,重阳糕应制作成九层的样式,象征着宝塔般的层次分明,同时上面还要塑造成两只小羊的形象,以符合“重阳”(羊)的寓意。
赏菊、饮菊花酒
重阳节正值一年的金秋时节,此时菊花盛开。据传,赏菊及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。陶渊明因其隐居、诗歌、饮酒以及爱菊而著名。后人效仿他,遂有了重阳节赏菊的习俗。旧时,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相结合,以更接近陶渊明。在北宋时期的京师开封,重阳节赏菊之风盛行,当时的菊花品种千姿百态。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“菊月”,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,观赏菊花成为了节日的重要内容。清代以后,赏菊之习俗尤为盛行,且不限于九月九日,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。
插茱萸和簪菊花
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,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;或佩带于臂,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大多是妇女、儿童佩带,有些地方,男子也佩带。重阳节佩茱萸,在晋代葛洪《西经杂记》中就有记载。除了佩带茱萸,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。唐代就已经如此,历代盛行。清代,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,“解除凶秽,以招吉祥”。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。宋代,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、菊花来相赠佩带的。
重阳与老酒
同坤老酒的酿造与茅台酒同宗同源、一脉相承,独特的12987传统生产工艺,是顺应季节变化、融入赤水河流域独特环境的不可复制的工艺,可谓“天人共酿、道法自然”。
端午制曲、重阳下沙,顺应天时,恪守古法,固执的坚守背后,蕴含着先辈尊重自然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和无穷智慧。
赤水河流域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,包括土壤、气候、空气、水等自然环境要素,是成就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卓越品质的先决条件。
每到重阳时节,赤水河清澈见底,正是一年中水质最佳的时候。此时本地的红缨子糯高粱也已成熟。红缨子糯高粱颗粒小、硬度高、颗粒饱满、支链淀粉含量高,耐蒸煮,适合酿酒,颜色呈酱红色,横截面呈玻璃状,与赤水河沙的颜色相似,所以在酱酒的酿造工艺中也叫“沙”,也是“下沙”的由来。告别了夏日的酷暑,赤水河流域的气温降低,为发酵提供了合适的温度条件,也减轻了高温对酿酒人身体的影响。
汇聚天时地利人和,为酱酒的酿造提供了绝佳的条件。 “重阳下沙”是酱香酒酿造的工艺符号,也是酿酒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同坤老酱传承千百年的酿酒工艺,效法天地之道,体现出传统工艺的人文智慧以及顺应天时地利的文化传统,真正做到顺天敬人,道法自然。
在中国白酒的版图中,酱香型白酒以其独特的香味和珍贵的地位而独树一帜。其中,同坤老酱作为酱香型白酒的佼佼者,荣获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,堪称名副其实的“酱香典范”。
同坤老酱红灯笼酒的瓶身设计富含中国元素并寓意吉祥,其金质印刷字体的瓶身充分展示了卓越的品质。这款酒具有醇厚的口感,散发着明显的酱香味和焦糊香、陈曲香复合的香气,入口顺畅且香气穿透力强,使人的口鼻盈香。
在重阳佳节期间,以红灯笼酒作为礼物不仅充满了节日的仪式感,更能传递祝福和安康的美好寓意。
上一篇:老酒合作社第八次联席社长沟通交流会暨红灯笼品鉴会
下一篇:绵商盛典!热烈祝贺绵商返乡双创产业园奠基仪式成功举办